中科院“黑土糧倉”項目為推廣普及引進的農業高新科技技術與組裝繼承的技術模式開展第二期的博士講座
作者:
瀏覽量:
為了完成示范區的階段任務,盡快示范推廣普及引進的農業高新科技技術與組裝繼承的技術模式,2022年6月8日,“黑土地智能化農機關鍵技術集成與產業化應用大河灣示范區”項目組與大河灣農牧場有限公司聯手,舉辦了中科院黑土糧倉大河灣示范區第二期博士講堂,由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孫毅老師主講,主題是“黑土會戰大河灣示范區玉米、大豆兩高一優栽培技術”,培訓對象是大河灣農牧場有限公司的全體機關干部、各個連隊的隊長、書記、統計員、會計員等。
孫毅全面講解了玉米、大豆兩高一優栽培技術,強調應該堅持“農業八字憲法”及最大化地利用光溫水土資源等系列技術。在“土”上,全面講解了土壤培肥改良、地力提升技術,特別是針對項目的“侵蝕阻控”與“循環農業”等任務,全面講解了水蝕、風蝕與水蝕溝治理等綜合配套技術。在“肥”上,詳細講解了采用測土診斷配方施肥技術的必要性,尤其重點講解了新型高科技肥料,特別是穩定性肥料的原理、增產增收作用及其科學施用技術,強調全面改變農場現有的施肥技術,實現一次性施肥的技術變革。在“水”上,講解了節水灌溉技術,尤其針對大河灣農牧場雨養農業,強調應該依靠抗旱、抗逆施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進而增產增收。
在“種”上,詳細介紹了幾大類玉米品種(耐密、半耐密與稀植型玉米品種)的特性,各類品種的水分利用效率,根據地形地勢與土壤水分情況科學選用玉米品種等技術。在“密”上,講解了合理密植的重要性,強調降低密度,將8萬-9萬株/公頃的種植密度降低到6萬株/公頃左右的重要性,認為是玉米增產增收的一大關鍵措施。在“保”上,針對玉米的病蟲草害,強調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重要性,強調全面采用優質高效的種衣劑拌種技術防治病蟲害,強調采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強調播種后藥劑封閉除草與苗后除草相結合的除草技術。
在“管”上,強調“三分種七分管”,應該加強田間管理,適時間苗定苗、適時趟地、適時深松土壤等;由于大馬力動力機具的采用等原因,致使土壤板結十分嚴重,已經成為玉米單產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強調必須加強深松作業。在“工”上,采用先進的農業機械,同時針對土壤變細、變硬的實際,應該強調采用中、小型動力機械,減少大型動力機械的進地次數。為了充分利用大河灣農場地區的自然資源,強調最大化利用當地的光溫水土資源。孫毅研究員也與與會人員分享了“水蝕治理技術模式”、“風蝕治理技術模式”、“地力提升技術模式”、“高產優質高效種植業技術模式”等。會后多位大河灣農場領導干部與孫毅老師進行農業知識的交流,孫毅老師的分享在大河灣農場廣受好評,取得巨大反響。
開展中國科學院“黑土糧倉”大河灣示范區博士講堂,對于促進農業生產與科技發展同步前行,發揮農業信息化、智能化、無人化優勢,對于大河灣農場有著非常重要的科技促進作用,定會為現代化農牧業騰飛插上科技的翅膀!